中醫迷思:你不是真正的「虛不受補」

你會覺得自己身體虛弱,但又虛不受補嗎?診症經常聽見的一句說話就是「醫師我好虛,但又唔補得,點算好?」尤其女士多見,按邏輯而言,虛就應該補,為甚麼會出現「虛不受補」呢?今次會以一個典型案例去為大家拆解虛不受補的迷思。

以下是真實案例:

陳小姐(化名) 年約40歲,已婚,育有一子。年輕時咽喉經常疼痛,西醫診斷為扁桃腺發炎,並先後為她進行雙側扁桃腺切除術,自此之後喉痛程度減輕,但仍不時發作。

後來她生產後,身體逐漸虛弱,經常感冒、十分怕冷、月經失調、頭暈疲倦明顯,嚴重影響日常工作。她知道自己虛弱,曾經買補品調理身體,例如當歸、紅棗、北芪,但每次吃了就容易喉嚨痛、牙肉腫痛,甚至唇瘡發作,令她十分困擾。

診症時見陳小姐面色瘡白偏紫,唇舌色暗,雙手冷冰冰,一臉倦容,但又生口瘡唇瘡,咽部紅腫。

醫師小編:「陳小姐,你身體很虛弱,需要幫你補身。」

陳:「醫師唔好補,我一補就喉嚨痛好難受。」

醫師小帑:「放心,你不是不能補,只是用錯方法補。」

補虛也要分清寒熱溫涼

「虛」是一個籠統的形容,實際上中醫在判斷時會找出「虛在哪裡」,這點極之重要。可能你也聽過以下這些術語:氣虛、血虛、陰虛、陽虛、心肝脾肺腎虛。不同的虛會產生截然不同的表現,例如陰虛、血虛的人較易有「熱」,但一般人所認識的補血藥包括當歸、紅棗都是偏.溫.性.的!所以很多人吃了就上火。

下圖列出常見補藥的分類給大家參考,可見被譽為「女士恩物」的紅棗都偏於溫性,被吹捧為「調經聖品」的四物湯,當中的熟地、當歸、川芎都是偏溫,再加上煲湯愛用的黃芪、人參,難怪很多人補了都上火,因為都用了溫性藥材。還有現時流行的「美人鍋」湯底,用上不少性質溫熱的補藥,不少病人曾經吃完感到口乾咽痛呢!

上述案例的女士,醫師小編當時判斷她「陰血虛」,也有熱象,需要補血滋陰,但選藥宜偏涼,配搭清虛熱的藥物。後來她的熱象減少,再加入一些補氣但不燥的藥物,加強補益效果。經過治療後,她的手腳回暖,精神明顯好轉,頭暈消失,上火的情況也減少發作了,這就是「補對了」的結果,身體的陰陽氣血回復相對平衡的狀態。

另一種虛不受補叫做「脾胃失調」

有些人補了會「熱氣」,也有些人補了會「唔吸收」,說的就是脾胃運化功能失調的人。補藥很多都有個特點,就是「守而不走」,它的藥性較停滯,有些如滋陰補血類藥物更是「滋膩」、「痴立立」,較難消化,所以當服食的人本身消化力差,脾胃氣滯,或者濕氣重,食補藥就可能會引起胃脹、胃痛、腹瀉、反胃等腸胃不適的表現。

症狀輕微的可以在補藥中加入「理氣消滯」的成分,幫助消化,例如陳皮、砂仁、山楂、麥芽等。若果脾胃虛弱,反應較大的人,就必須先把脾胃治好,這個被稱為「後天之本」的臟腑才能幫你乖乖地消化吸收呢!

看到最後,應該明白了補虛必須「補到位」,必須選用性味合適的材料,也必須注意脾胃功能。這時候你腦裡的問題應該是:「醫師,咁即係我係咩虛?要點補法?」識得問這個問題非常好!證明你已明白重點,但要判斷體質,不是隨便填幾個資料就能自動電腦分析出來(如果是的話就不需要醫師了),最好還是找中醫師望聞問切,詳細幫你判斷吧!

Copyright 2021 @lunacm.com  丞月中醫